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战国“区豆”铜量壶考

战国“区豆”铜量壶考

关键词:战国“区豆”铜量壶考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正宁博物馆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qqid405019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24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

战国“区豆”铜量壶考

 

刘生涛    郭东民

 

19878月,甘肃省正宁县西坡乡石洼村农民姚秀芳, 向县博物馆献交一件铜壶。据交物人说:是她丈夫放羊在地埂上挖柴时发现的。铜壶呈青铜色:绿锈斑斑,红锈夹之。表面无纹饰、高领、平口、溜肩、鼓腹、圈足,肩上铆接兽面衔环双耳(双耳环蚀残严重)。高22.5厘米,腹围59厘米,口径10.4厘米,底径11厘米,重2580。整体铸造精细,器型规整,并有铭文。腹、肩部一面镌刻“”二字,另一面镌刻“”(二年区命墩历啬夫或栗豆大历啬夫赵弁之所)刻319字。铭文镌刻笔划纤细,刀迹较浅,但字形清晰可辨。从字体看,应为战国之物。经实测,容水量为3230毫升。

 

铭文释译

 

铜壶一面镌刻“区豆”二字。 区豆:古量名。《左传·昭公三年》:齐旧四量“豆、区、釜、钟”。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区、豆量器出现。另一面镌刻 “二年区命墩历啬夫或栗豆大历啬夫赵弁之所”。 “”(二年)应为铜壶的纪年,“”(区)为铜壶的名称,说明区应为二年所造。“”(命)字是在战国器物中常见的字。命:使也。使人为事谓之命。“”(墩)①墩子;②特指砖状的瓷土块,是制造量器的原材料。“”(历)《辞源》一释为釜、鬲也。“”(啬夫):官名,起源甚早,夏代有管理农耕奴隶的啬夫,周朝也有相当于天子助手的啬夫。春秋战国、晋、魏、秦等都有啬夫,职权、地位各有不同(《中国文化史词典》)”。“”(栗)字见于《考古》19841期;栗,古代金工的一种。周礼考工记总叙:“攻金之工:筑、冶、凫、栗、段、桃。”疏:“栗氏为量”。栗氏周代掌管冶炼铸造的官名之一,掌制量器。“量器上打有栗印,表明其属于某地栗所造”。由此可知,墩历啬夫和栗豆大历啬夫同一官名,是掌管制造量器的小官吏。赵弁之所四字见山西侯马东周盟誓遗址出土盟书。赵弁应为人名,查史书无其人,是掌管冶炼铸造量器这一作坊的小官吏,这一壶也出自他的作坊。

综上所述,此壶的铭文应为:“二年区。命,墩历啬夫或栗豆大历啬夫赵弁之所。”应译为:顷公二年或出公二年,受某官或某人的指示,墩历啬夫或栗豆大历啬夫赵弁在他掌管的作坊铸造的此壶。

铜壶的名称及量值

铜壶上的“区豆”标记,应为铜壶的名称。因区、豆各为两种量器, 区含豆,所以故为区。其容量经实测为3230毫升。

按其注谓:“四升为豆,四豆为区”。这一四四进位计算,即这1=3230毫升,1=808毫升,1=208毫升。这也符合:东周、秦、楚、齐每升的单位量值多在200毫升上下这一基本量制(《文物》198110)”。 由此可知,它是一件标准的量器

国别与纪年

铜壶铭文的字体和山西侯马出土的《侯马盟书》字体相同,而候马立盟于晋,盟书的主盟人是晋国的赵鞅,盟书采用的文字当然是晋国的文字。 由此而知,铜壶应是晋国之物。

“二年”应为铜壶的纪年,即铸造时间。那么,应为那个诸候二年呢?“盟誓遗址”十六坑出土的“宗盟类”盟辞日期已确定为公元前495(即晋定公16113《考古》19811)。如果按照这一时间推算,那么,铜壶的年代应该在顷公二年(523)、定公二年(510)或出公二年(473)之间,即战国中晚期。

铜壶的由来

晋国铜器在正宁出土确属首见,而晋国器物如何流入于此?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,我们只能做一些揣测而已。正宁春秋战国时属义渠戎国管辖,与晋国毗邻,疑有世大家族因祸逃隐,潜居于此,此物遗失于此。又据正宁文史资料载:正宁几个姓氏均为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分期迁入,随着大批移民的迁入,此壶作为家传之物带入正宁也是有可能的。此壶为战国时期青铜量器中罕见的精品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,它对于研究我国早期的量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。19969月,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杨伯达、耿宝昌、张朋川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,并定名为“区豆”铜量壶。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