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历史文化名村——正宁罗川村

历史文化名村——正宁罗川村

关键词:历史文化名村,正宁罗川村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正宁县电视台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zhengni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46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

 

历史文化名村——正宁罗川村

 

王伟全

 

甘肃省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,距县城30公里,地处正宁县四郎河中游的川区,是一个有历史悠久的村落,人文积淀厚重,传统建筑群密集,古文物众多,自然景色优美。

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(距此不远处的宫家川出土有仰韶文化时期遗址)。据史载,北魏太常五年(420年),朝廷即在此设置阳周县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因“罗水出于川,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(一直到民国18年即1929年)。在长达1509年间,县名虽屡经更易,先后称真宁、正宁,但作为本地政治、文化、经济活动中心和交通中心的县城所在地,却从未改变过。

走近罗川,一条宽阔的川道豁然展现在眼前,沃土平畴,阡陌纵横。罗川古城约有200亩大,高大宽厚的城墙上覆盖着荒草,尤其是北面和东面的城墙完好无损,呈直角弯折围绕。这里,“原阜环拥,涧沟萦绕”,南北叠起土岗,互相掩映,琴山、泰山、药王洞、北华山“四大名山”耸立四周,罗河从南山脚下绕城而过。罗川城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的处所。

进入罗川村,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对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铸造的铁旗杆,约有16米高,傲然挺立。这里原来是一座城隍庙,现在是罗川小学。这一对铁旗杆就竖在城隍庙前。旗杆顶端各有一铁鹤,分别背负“日”、“月”二字,凌空展翅腾飞。铁鹤之下有一小匾额,呈梯形,一面上书“七国保卫”,一面上书“万代屏藩”。其下有两个方斗相距约一米,方斗的四角各竖小旗,迎风飘扬。旗中有喻义“万德吉祥”的“ ”字饰。在旗杆的中下部,悬有一副铁铸对联,曰“社荐鸡豚留永日,旗翻熊虎待灵风”(现佚失)。旗杆一对,上细下粗,通身以双龙缠绕,下端插入铁狮背腹。两尊铁狮,双目圆睁,两侧均有雕刻,工艺极为细腻精湛。2003年12月,原城隍庙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罗川村最著名的是“罗川赵氏石坊”,位于罗川街道原路中轴线上,清官坊、天官坊、恩宠坊等3座石坊遥相呼应,气势恢宏。据史料记载,清官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,天官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,是朝廷为表彰曾任山东滕县知县、吏部稽勋司郎中的“一代廉吏”赵邦清建造的。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,是赵邦清为感念嫡母刘氏、生母高氏教养之恩建立的。这3座石牌坊明柱两侧有雕作石鼓,坊面浮雕有人物、花卉、飞禽、走兽、山水、云木、房舍,还刻有文字,场景宏大,造型优美,结构严谨,刀法细腻,形象逼真,匠心独运,令人叹为观止。1995年3月,赵氏牌坊被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同年4月被中共庆阳地委确立为庆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整个建筑地面积约990.4平方米。

罗川村文庙大殿位于正宁县第二中学院内。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(1341——1368年),重修于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明代毁于兵乱战火。清顺治年间又重修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间都作过补修。现存大成殿5间,坐北朝南,歇山顶,屋脊两端有鸱吻饰,斗拱结构双抄双下昂,柱头施卷刹。连同殿前平台,建筑共占地1100平方米,保存完好。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3年12月,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文庙大成殿前后有古柏2棵,据考,植于东汗时期(高15.5米,围2.9米),虽然生长了1700多年,但仍枝叶繁茂,威武挺拔。文庙大成殿保存完整的建筑,对于研究元、明、清三代建筑风格的流变,及尊儒重教等,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位于赵氏牌坊西南侧的赵氏祠堂建于明天启年间(1621——1627年)。它坐南面北,面阔3间,明柱砖木结构,斗拱平檐,顶镶脊兽。内房壁镶有两方碑刻,其一是明万历皇帝为赵邦清题词“坚持清白”碑刻,为明天启元年(1621年)六月十八日立。其二是安南国(今越南)正使冯克宽为赵邦清题、随从陈德懿书法“清清清”碑刻,为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三月立。2003年12月,赵氏祠堂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。

两通碑刻除正文外,还有题款。对于研究明万历时期的人文历史、社会情况有一定价值。碑文书法苍劲流畅,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。

罗川村还有一批明、清时期民居,共数10间。主要为小河沟口组魏竹民家,计3间63平方米、春场组张俊民家计7间140平方米、城关组彭秉瑞家计6间120平方米、沿街明清民居约527平方公米,共1000多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。此外,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里巷两处,即书院巷、北华山巷,均充分反映了传统营造方式和建造技艺。这些明、清民居、里巷,对研究明、清时期的村落分布、民居建筑均有较高的价值。

在这里,还流传有唐玄宗梦会群仙于“箩底”、派使者于此“圆梦”,并掘得27尊玉质真人象,因而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的优美传说。流传有唐肃宗驻陛罗川城,携爱妃张良娣在泰山庙拈香求子,并在唐台品吸旱烟,从而使当地特产“罗川晒烟”美名远扬的佳话。还流传有四郎兄弟带领百姓治理罗河的动人传说。这里民风淳朴,每年的农历3月28日,泰山庙举行盛大的庙会。民俗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传承、保护。罗川这座既是历史文化名城,又具有革命传统的古城,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此探古寻幽,畅怀抒情。

 

 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